侗戏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本民族剧种,戏剧界早已把它列为我国传统戏剧种类之一而载入史册。侗戏产生于1830年,侗戏的祖师是贵州黎平县茅贡乡腊洞人,他在本民族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借鉴汉族戏剧形式,创立了用侗语道白和侗语演唱的侗戏,解决了侗家人看不懂汉戏的矛盾,深受侗族群众的欢迎。
侗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从产生到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侗戏产生之初,唱腔单调,形式简单,动作朴实,剧情单纯。随着各民族戏曲文化之间的交流,侗戏注意博取其它剧种所长,克己之短,在表演艺术上,突出戏曲的说、唱、奏、打、舞等多方面的统一。在戏剧之情节上,注意了冲突性、曲折性、形象性。侗戏唱腔最原始的只有一个上下句,“戏腔”(即“平腔”),流传于南部侗族方言区,在侗戏中运用最早,时间最长,派生的曲调最多,有“旦腔”、“生腔”、“丑腔”,以后又产生了“哭腔”(即“悲腔”),随着侗戏的不断创新,侗戏音乐有了较大的突破,“歌腔”被广泛应用,新腔也应运而生。通道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较广,目前已有“刘 媄 ”、“珠郎娘美”、“雾梁情”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300多个流传于民间。通道侗戏经过长期的创作和演变,已从原始状态进入了成熟状态,从编剧、表演、音乐、演奏、服装、舞美、舞台调度等方面都得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曾在1986年至1991年的湘、黔、桂、三省(区)十二县侗戏汇演中连连夺冠,产生过巨大影响。侗戏在通道也曾得到迅速发展,侗戏队发展达到300多个。侗戏在通道侗乡本应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由于通道侗乡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戏师们也年过古稀,或相继谢世,加上现代传媒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目前通道侗戏已跌入低谷,面临失传,全县仅坪阳、陇城、坪坦、黄土几个乡镇,还有几个艰难维持的侗戏队,其它乡镇的侗戏队已经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