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意志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这意味着法律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正式的立法程序形成的,代表了国家对其成员行为的规范和指引。
权利义务性
法律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与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这一定义体现了法律作用于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即通过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分配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国家强制性
法律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即任何规范都由强制力保障,法的保障力是国家的强制力。尽管法律的实施不总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但其具有国家强制性意味着法律规范具有普遍的效力,违反法律的行为会受到国家的制裁。
普遍约束力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成员。这意味着法律一旦制定,其效力范围内的所有个人、机关、团体都应当普遍地、平等地遵守,不存在任何特权。
规范性
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它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适用于一般的人,并在同样的条件下反复适用。
概括性
法律具有概括性,能够将大量具体的行为模式化,使其适用于一般情况而非特定个体。这种概括性使得法律能够反复适用,保持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普遍性
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这一特征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反法律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和教育。
严谨性
法律的每一个规范都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行为模式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标准和方向,而法律后果则是指违反法律规范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社会性
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不仅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综上所述,法律的特征主要包括国家意志性、权利义务性、国家强制性、普遍约束力、规范性、概括性、普遍性、严谨性和社会性。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法律的基本属性和功能,使得法律能够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