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生死轮回和视死如生观念根深蒂固,古人讲究对于丧葬之事不能潦草马虎,得有生前的威仪气势,得有万年享用的物质储备。
从春秋时代开始,厚葬的风气几乎没有改变过,特别是帝王将相们更是在意自己的丧葬问题。
可是盗墓之风的盛行,让他们心有余悸。帝王们费尽心机建造了盛大的地下王国,往往成为盗墓贼们的盛宴,在他们的利器之下,一座座满是奢侈品的地下王宫变得体无完肤。
如何让盗墓者收了心思?人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汉文帝刘恒提出了丧葬从俭的要求,他要扭转秦始皇和自己先人刘邦厚葬的风气。唐高祖李渊也曾经告诉自己的儿子李世民,要求按照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的格局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他们的后人们并没有严格按照先人的交代办事,把自己的陵墓修得很是奢华,比如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等等。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盗墓成风,古人们在防止盗墓方面就想了很多办法。
其中,《易经》中记载的秘葬,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易经》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的说法之后,曹操身体力行,的确成为成功防止盗墓的典范,也就是由那时候开始,虚冢和秘葬流行起来。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人。初归效刘渊,据有襄国。石勒后杀前赵(公元304-329年)末主刘曜称帝,拥有冀并幽司豫兖青徐雍秦十州之地。在当时的十六国中,后赵最为强盛。石勒当了15年皇帝,于咸和七年(公元333年)病死。生前,石勒曾下遗诏:“三日而葬,内外百僚既葬除服,无禁婚娶、祭祀、饮酒、食肉,征镇牧守不得辄离所司以奔丧,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无藏金宝,无内器玩。大雅冲幼,恐非能构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无违朕命。”石勒死后实行了秘葬,公元333年的某天夜里,石勒被偷偷下葬,“夜瘗(yì )山谷,莫知其所,备文物虚葬,号高平陵。”
《晋书•慕容德》记载:“(慕容德——南燕献武帝)其月死,即义熙元年也,时年七十。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以致于后人“竟不知其尸之所在”。
“勒母王氏死,潜窆山谷,莫详其所。既而备九命之礼,虚葬于襄国城南。”《晋书•石勒》还记载了他埋葬母亲时虚葬的情形,石勒在对母亲的治丧过程中,首先实践了秘葬。
《新唐书•孝友传》也说过:“人莫不闵之(指为父杀仇家的张琇),为诔揭于道,敛钱为葬北邙,尚恐仇人发之,作疑冢,使不知其处”。
诸葛亮也设立虚冢以防盗掘,直到今日仍引发人们不少争议。
直到宋、元时期,北方民族的秘葬更是离奇而神秘。
宋代的鲜卑族普遍使用秘葬方式,《宋书•索虏传》记载,“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这一时期的鲜卑族大型墓葬很少被后世发现。
元代帝王则把秘葬的方式发挥到极致,相传成吉思汗死后,灵柩运送的途中,护送的将士要把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杀死殉葬,直到他的灵柩入土,有将近两千人被杀。迄今为止,中外考古工作者依旧在费心地寻找他的葬地。茫茫草原和堆堆黄沙守口如瓶,直到现在仍然把一代天骄的葬地保密在地下。公元1259年,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在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县)钓鱼城战斗中中矢身亡,王臣们用毛驴驮着他的尸体日夜兼程,返回草原。担心泄密,途中护卫尸体的士卒见人辄杀,相传沿途被无辜杀害者多达二万人。埋葬元宪宗的仪式完毕后,万马踏平了埋葬现场,参加葬仪的士兵即刻被另外一批士兵杀死,随后第二批士兵又被第三批士兵杀死,直到现场长出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