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江双城记 遇见新生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08:19:00    

台山翘庐1922民宿。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 摄

林志成。受访者供图

無名营造社。受访者供图

陈国栋。受访者供图

华辉煌科技成长为拥有6万多平方米现代化产业园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受访者供图

冯挺。受访者供图

汪淑芬是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的思政课教师。 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 摄

汪淑芬。受访者供图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伶仃洋上的车流浩浩荡荡。从深圳到江门,无数人正用车轮和脚步逐梦于双城之间。他们的故事,是桥上车流的温暖注脚,也是双城共生的时代印记。

东客西栖 翘庐民宿走红

“我们刚接待了来自深圳的三组家庭,都是高考后组团来游玩。”随着高考结束和暑假来临,各地正迎来暑期旅游高峰,江门台山草坪里文旅项目负责人、翘庐1922民宿主理人林志成也早早忙碌起来。

林志成祖籍江门台山,在深圳和香港打拼数十年。他一直关心家乡发展,2016年开始,他辗转于江门各个乡村,物色合适的侨校侨房,将其活化为会所或者民宿。

一次偶然机遇,他见到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翘庐,荒废在村落稻田旁30余载,后经沟通房主后人将其委托,经过数年努力成功将其修复及活化为一间展示华侨历史文化的特色民宿。

去年,深中通道开通,林志成和他的翘庐1922民宿成为直接受益者。

“深中通道拉近了江门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的距离,广州、深圳、东莞、香港及澳门等大湾区城市游客来江门更便捷。”林志成说,深中通道开通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微度假家庭游呈现爆发式增长,深圳等地的游客到江门“微度假”成为常态,给当地民宿从业者带来新机遇。

“自驾来的游客比较多,主要以粤A、粤B车牌为主,游客多了过夜的也就多了。”林志成透露,去年下半年以来,翘庐1922民宿接待游客量至少增加了15%,民宿入住率持续上升,平时(周一至周四)入住率维持在35%左右,周五、周六入住率超过80%,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深中通道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便利,也给林志成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他说,自己工作和生活主要在深圳,平时常到各地出差,在台山开民宿一方面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支持家乡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找个能度假的地方。

“深中通道开通后,两个理想都实现了。”林志成说,以前从深圳回一次台山要三四个小时,一年半载才回一次家乡,如今走深中通道仅需一个多小时,差不多每周都回台山,实现了“在深圳工作,在江门生活”。

更让林志成欣慰的是,去年底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开通,“双通道”为江门旅游业和民宿从业者带来更多可能。“交通的改善正带动更多湾区游客到江门游玩,客流量持续增加,民宿入住率不断提高,利于推动民宿向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推动民宿从单纯的住宿场所进化成为展示侨乡特色文化的功能场所。”

如今,翘庐1922民宿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翘庐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华侨特色建筑,更是百年前华裔建筑设计师亲手设计建造的家,改造活化过程中既保留了华侨历史文化元素,也加入了现代化的控制系统。”林志成计划,未来将把翘庐1922打造成为一间传统与未来交织的特色民宿与咖啡馆,为大湾区游客提供一个既能品味华侨文化,又能感受乡村气息的理想休闲度假场所。

南方日报记者 任龙

设计师进村 与世遗相遇

当陈国栋的车自东向西驶过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时,晨光正刺破伶仃洋的薄雾。桥面车流如织,远处,位于江门开平市的广东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轮廓渐次清晰。

“从深圳出发,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开平,比三小时绕行虎门大桥方便多了”。日本“海归”博士陈国栋是一名乡村建筑师,平均每月1/3的时间,他都奔波在深江两城。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之际,车流奔涌不息。据统计,深中通道累计车流量预计超3100万车次,单日车流峰值更达18.16万车次。而陈国栋正是这“双城生活”浪潮中的一滴水珠。

“每次回塘口,都像翻开一本建筑年鉴——玻璃幕墙是当代篇,碉楼群是历史章。”陈国栋说,当车子进入开平市塘口镇旧墟的那条公路,当熟悉的场景浮现——树冠围蔽而成的“树阴隧道”、两侧开阔的稻田、远处高耸的碉楼,“那个瞬间我知道,塘口到了。”

朋友常问陈国栋:你们在乡下搞什么?只有来的人才会懂——这里是活的建筑课堂。陈国栋同时也是無名营造社主理人,2020年夏天,他带领团队从贵州黔东南来到开平塘口,在镇上寻觅到一间旧粮站,改造成一个工作室,与周遭的老记忆和谐共处。

陈国栋说自己一直从事乡村建筑设计工作,他坚信:江门的乡村是一座文化宝库,每次深入田野都是一次学习。“这是传统的乡村与乡村的未来呼应。”陈国栋说,塘口让他们对于“乡村的未来”产生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自信的行动力。

無名营造社长期扎根在塘口,在建造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了当地风貌。在陈国栋看来,乡村的建筑营造一定是融入环境的、接地气的。不仅如此,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很重要。每次开始项目之前,他都会和村民们聊天,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从而在建造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当地风貌。“说服的前提是尊重,了解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陈国栋说。

如今,無名营造社在塘口开展了塘口工作室、里苑民宿、古树公园、旅游厕所等四个建筑实践项目。“不照搬城市套路来。”陈国栋拍打着塘口旧墟里老粮仓斑驳的砖墙说,“在塘口的工作更像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有一种熟悉感,不需要去思考和判断,你的身体已经自觉的做出反应。”

盛夏落日熔金时分,深中通道的车灯在暮色中连成金线,宛如一支巨椽在伶仃洋上书写城乡共生的答卷。在塘口虽然是乡村的生活方式,但深中通道通车后,它交通的便捷度进一步提升,又给了包括無名营造社在内的许多团队更多向外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来到塘口。

不仅如此,深中通道通车以来,塘口镇的变化还不止这一点。今年5月,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塘口镇党委还联合打造了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的青创家园——“IE公社”。项目旨在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通过“一根网线连天下”的“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吸引各类青年人才汇聚于江门。

“十年前人们追问乡村未来,其实答案早写在土地上。”陈国栋说,依托無名营造社,他们将搭建起青年建筑师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更多有趣的青年聚集在一起,让更多人关注江门乡村的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申红洲

一年往返200次 见证湾区加速融合

“从公司出发,仅需5分钟车程便能抵达外海收费站。随后沿着深岑高速、中阳高速一路畅行,穿过深中通道,仅需1小时10分钟的车程,我就能回到位于深圳福田的家中。”作为深中通道的“高频用户”,广东华辉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挺估算一年来通过深中通道往返江门与深圳的次数不下200次。

每周五傍晚,冯挺都会驱车回深圳的家中,享受周末的温馨时光;每周一清晨,他又会精神饱满地返回江门的工厂,开启新一周的忙碌工作。在工作日里,他也常常需要往返于两地,或回深圳接待重要客户,或参加行业会议。

在江门市高新产业新城龙湖路,一座九层玻璃幕墙大楼格外醒目,这里就是华辉煌智慧照明产业园的所在地。15年前,28岁的阳江青年冯挺与LED照明产业结缘,怀揣着梦想来到江门创立华辉煌。

“江门高新区紧邻‘世界灯都’中山古镇,可以充分享受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红利。”谈及当初的选择,冯挺表示,除了区位优势外,江门优质的营商环境也是他最终决定落户的重要原因。

经过15年的深耕发展,华辉煌初创时仅有7名员工、2000平方米厂房的小企业,成长为拥有6万多平方米现代化产业园、700多名员工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对这名“新江门人”而言,江门是他事业腾飞的沃土,深圳是他与家人团聚的港湾。这条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大动脉,完美连接了他的事业与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亲情纽带”。

回忆通道开通前的情景,冯挺感慨万千:往返深圳与江门需绕行虎门大桥,140公里的路程常因为拥堵要花费3小时。如今路程缩短至100公里,加上万顷沙路段全线贯通,非节假日通行效率显著提升。“过去需要专职司机帮忙开车,现在自己开辅助驾驶就能轻松往返。”他笑言,现在甚至周五晚上下班后还能自驾去深圳南山区参加朋友聚会,往返全程仅需2小时,真正体验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便捷与高效。

深中通道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打破了人们心中的地域隔阂——过去一年,冯挺时常邀请深圳的合作伙伴到江门考察:“实际体验后发现从深圳上高速到我们园区只需1小时,现在越来越多珠江口东岸的客商都愿意来江门实地考察洽谈。”

对企业而言,深中通道正重塑区域产业协作格局。“我们在深圳的贸易团队、产业链公司与江门生产基地形成了高效联动,同时在深圳投资的两家工厂也能通过深中通道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对接。”冯挺表示,这条跨海通道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南方日报记者 张泳渝 通讯员 陈琪琪

工作生活丝滑转场 翻开人生新一面

往返于深圳和江门,这样的生活汪淑芬已经经历了近两年时间。

汪淑芬是深圳人,两年前入职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是一名思政课教师。读过两次研究生,换过几份工作,这是她留学回国后的新起点,上班地点在江门新会——距离深圳福田区的家150公里。

“刚开始跨城通勤,开车要三个多小时,尝试过高铁、顺风车,也都不太方便。”汪淑芬对深中通道通车的最直观感受,无疑是交通的便捷,“现在好了,车程缩短了一个多小时,每个月我都自己开车回家两三次,工作生活‘丝滑’转场。”

工作在江门,汪淑芬是一百多个孩子的“大朋友”。课堂上,她结合当下热点,通过“理论+叙事”的方式,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娓娓道来。讲台之外,汪淑芬担任了两个行政班的班主任,带孩子们去社会实践,去拍微视频,用脚步丈量历史,传播侨乡文化。

“侨文化是江门最亮眼的名片。”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汪淑芬开始深入了解这座城市,“江门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碉楼、银信、古村落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每一次备课,每一次外出实践,都是我了解江门这座‘中国侨都’的最好窗口。”

天气晴好时,汪淑芬喜欢逛逛附近的村落,到银湖湾滨海日出剧场吹吹海风、看风景。“我最爱江门的海,开阔的海面上,蓝天白云,非常漂亮。”比起深圳的快节奏,她更偏爱江门这份自然的惬意。汪淑芬把在江门的生活,化作一场有趣的文化探索之旅,把探索的所见所闻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立德立志、成人成才。

“大桥的互联互通,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在江门,我找到了工作的意义、生活的乐趣。”她说。

去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江门正式进入广深港澳1小时通勤圈。繁忙的大桥,不仅拉近了物理距离,也重塑了一群青年人才的生活日常。

往返奔波,但汪淑芬却能在忙碌的生活中融入梦想。

回到深圳,她时常“泡”在各大艺术展览与工作室里。从小热爱艺术的她,把教书之外的时间都留给了绘画。“绘画是个思考的过程,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沉浸在绘画中,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汪淑芬笑称自己是个“时I时E”的人。

江门工作、深圳生活,虽状态完全不同,但汪淑芬不觉得割裂,反倒感觉“很治愈”。“我喜欢深圳的艺术氛围,更爱江门的风景与文化。跨城通勤给予我更多与外界的互动、灵感,希望将这些灵感融入绘画创作中,融入课堂,融入大思政,用文化与艺术感染学生。”

如今,汪淑芬除了往返深圳、江门,还同时在广州校区授课。许多像她一样的青年人才,沿着大桥,跨城奋斗。他们既是“深江人”,又是“大湾区人”。

“这两年,深圳与江门这两座城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越靠越近,深中通道促进了人才流动、文化交融。”汪淑芬说。

南方日报记者 张婧媛

相关文章

深江双城记 遇见新生活
2025-07-01 08:19:00
突发讣告!他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6月28日18时逝世,享年48岁
2025-06-29 16:48:00
鼓起乡村振兴“钱袋子”
2025-06-28 06:40:00
百家小店调查|两次开店倒闭第三次重启,提起教训,他说了这句肺腑之言
2025-06-27 14:33:00
省地矿局第二水文队助推矿山绿色发展
2025-06-26 1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