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江门市委政法委强化工作统筹,推动出台了《江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配套制定《工作清单》《履职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全市579所中小学已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共聘请764名,实现从“单一普法”向“全面履职”转型跨越,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小龙受聘为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法治副校长,并面向献章班学生讲授法治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法治副校长们以别样的身份,用爱心、细心与耐心书写育人答卷,为江门70余万名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法治动能。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江门市委政法委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江门分社,聚焦这一非凡群体——来自江门政法系统的法治副校长。
检察官黎杏瑜:“检察官妈妈”为未成年人成长护航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又有一群小朋友走进蓬江区人民检察院,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近年来,蓬江区人民检察院不断丰富和创新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仅“走出去”进校园普法宣讲,还将孩子们“请进来”,在互动中快乐学法。

黎杏瑜在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像这样的检察开放日,是蓬江区人民检察院常态化创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一个缩影。”蓬江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黎杏瑜说。在该院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长廊里,孩子们叽叽喳喳、笑声不断。只见她弯下腰,和小朋友凑在一起,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除了检察官身份,黎杏瑜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蓬江区荷塘中学的法治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工作是检校合作的重要桥梁。担任法治副校长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笑着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用他们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悄悄播撒法律的种子。
从庄严的检察院,到充满活力的中学校园,黎杏瑜的生活,在2023年多了一重身份、也多了一份牵挂。最初接下这份“兼职”时,她想着不过是“多跑几趟学校,多讲几堂课”。但很快,现实给了她更深刻触动:
课间操时,几个男生围着她问“被欺负了能不能还手”;办公室里,班主任叹气说“那个总逃学的孩子,家长管不住”;甚至还有女生疑惑地说“收到骚扰消息怎么办”。这些细碎的求助让她意识到:办案是“事后救火”,而校园里的法治教育才是“事前防火”。
于是,她的日程表开始被“校园时间”填满:每学期进班宣讲反欺凌知识,联合学校开展假期安全教育,联合教育局、法院、公安等各部门举办法治教育情景剧展演。
两年间,58场宣讲覆盖上千名师生,连最调皮的“刺头”都记住了她的话:“打架不是讲义气,可能要负刑事责任。”
在黎杏瑜看来,从检察官到法治副校长的身份转变,从来都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检察职能的自然延伸。“这本身就是我们履职的一部分。”她巧妙地将办案经验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努力让法治意识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法官容嘉敏: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向阳花开

容嘉敏上一堂法治教育课。
“我长大后也要像容校长一样,从事法律工作”“我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法律”“遇见不法行为,我们要勇敢说不”……校园法治课结束后,新会法院法官容嘉敏打开了孩子们在课堂上写下的心愿单。2024年,在新会法院刑庭工作的容嘉敏接到一份特殊的任务——担任江门市新会区会城河南初级中学和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北园小学法治副校长。
课上讲什么、怎么讲是容嘉敏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在和河南中学、北园小学的老师沟通后,容嘉敏翻阅了大量与青少年相关的侵权及违法犯罪案例,最终选取了“学生欺凌”“电信网络诈骗”“家庭暴力”等热门话题。集思广益之下,一节节生动有趣的法治课成为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堂。
课堂是容嘉敏的“主阵地”,新会法院则是她的“第二课堂”。这里有“少审爱立方”法治教育长廊、少年法庭、启超家风室、心理疏导室。
2022年以来,新会法院建立的“少审爱立方”未成年人审判与司法保护项目,曾入选全省法院新时代党建创新优秀案例,21个“司法护苗驿站”深入全区镇(街)和学校。
“少审爱立方”基地的法治教育墙上,挂着许多学生写的心得感悟。容嘉敏说,这是她最珍贵的“勋章”。这个2022年创立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从最初的“少年审判+延伸帮扶”,发展成如今涵盖审判、关爱、基地、站点、工程的“六心体系”——每个“心”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帮扶方向:家庭教育指导、家风传承、心理疏导、就业帮扶……
“容法官,我能敲一下法槌吗?”5月10日上午,25组亲子家庭走进新会区人民法院。在审判庭内,孩子们化身“小法官”,敲响法槌,“零距离”感受法庭的庄严与法律的权威。
法治副校长要把晦涩的法条做成听得懂、看得见的课件:“协同共育”提高家长的主体责任,加强亲子陪伴、共同成长;“依法治校”教会老师校园安全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家长法治课堂、教师法治课堂与传统的学生法治教育并轨,同步进行,强化青少年普法的功能性,让法治副校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容嘉敏等众多法治副校长始终相信,每一次生动的普法课堂、每一次细致的隐患排查、每一次有效的部门联动,都是在为孩子们安全成长的环境添砖加瓦。
民警孙建华:做校园里会讲故事的警察叔叔

孙建华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普法。 受访者 供图
在江门台山市台城第一小学的走廊里,常能听见清脆的童声:“孙叔好!”“孙叔,今天放学一起买奶茶不?”循声望去,一个身材挺拔、脸圆乎乎的男人正站在校门口,跟几个孩子击掌——他穿着藏蓝警服,帽檐下的眼睛弯成月牙,说话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
他是台山市公安局北门派出所的民警孙建华,也是台城一小的法治副校长。孩子们爱喊他“孙叔”,因为他的法治课不像“说教”,倒像“唠嗑”;老师们愿找他“唠嗑”,因为他的办法比“按章办事”多了股子“热乎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咱东北人讲话直溜儿,办事实诚,当法治副校长也得把‘法’讲进孩子们的心窝子里。”
刚接手法治副校长那会儿,孙建华也犯过纠结:“咱是抓治安的,又不是老师,做课件能行吗?别到时候在课堂上闹笑话。”但他很快发现,警察的“实战经验”恰恰是最鲜活的教材。
孙建华翻出自己经手的未成年人案件:有沉迷游戏偷家里钱的“网瘾男孩”,有因父母离异自暴自弃的“问题少女”,还有为帮朋友出头打架的“仗义小孩”。
他把这些案例做成PPT,每一页都贴着真实的监控截图、笔录片段,甚至连孩子的日记都摘抄了几句。“咱不整虚的,就跟孩子们唠唠‘咱身边的人咋犯的错,又是咋改的’。”
孙建华的法治教育课经常“超时”,但孩子们却听得津津有味,在一件件故事里,沉浸式感受法治。下课时,有学生问:“孙叔,我能再听一节不?”孙建华拍了拍他的肩膀:“行啊,你想听啥,下次上课的时候叔给你好好讲讲。”
慢慢地,孙建华的课成了“抢手货”。有的老师直接上门请教,有的把案例编成情景剧让学生演。他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秘诀”告诉同行:“咱东北人讲话实在,孩子们不爱听大道理,就爱听真人真事。把案例讲活了,法也就‘活’了。”
这就是孙建华,一个用东北腔讲法治的警察,一个用“笨功夫”护成长的“警察爸爸”。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每一次击掌、每一句“有事儿找叔”,把法治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司法行政工作者谢彩珠:用法治的阳光照亮孩子的未来

谢彩珠的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问答。 受访者 供图
下课铃响过,江门开平市苍城镇中心小学的走廊上,谢彩珠刚结束一堂法治课,几个意犹未尽的孩子围住她问问题。
谢彩珠不仅是开平市司法局苍城司法所所长,同时也是苍城镇中心小学的法治副校长。自2022年起,她积极探索家校双向互动,用法治的阳光照亮孩子的未来。
刚担任法治副校长时,谢彩珠发现照本宣科的效果并不好。“孩子们盯着PPT打哈欠,不如给他们讲身边的故事。”随后,她开始收集本地案例:有孩子偷拿小卖部铅笔被家长追着要求道歉,有初中生因为游戏充值和父母吵架……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活教材”,很快让课堂活跃起来。
“20年前,我们做法治教育主要靠发普法手册。”她回忆道,“那时候孩子们问得最多的是‘偷东西会被打吗’,现在问的是‘遇到网络暴力怎么办’。”
变化的不只是问题,还有环境——她感叹:“以前孩子们接触外界的渠道是电视、报纸,现在手机一刷,什么信息都有。现在,有学生在短视频里看到欺凌的事件竟然觉得很酷,这让我心头一紧。”
这种变化推动谢彩珠不断升级普法方式。她开始研究网络诈骗案例,把“游戏账号交易被骗”“网友见面陷阱”编成情景剧;跟着学生了解儿童社交软件,只为更懂孩子们的世界。“我用‘游戏皮肤被盗’举例子讲盗窃罪,孩子们举着手喊‘我知道,这是非法占有’,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模样,让我很开心。”
让她感慨的,还有家长观念的转变。早期普法时,常遇到家长皱眉:“孩子犯错是学校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找她咨询:“孩子偷拿零花钱怎么办?”“青春期叛逆该怎么沟通?”
“其实有不少人问我,去当法治副校长,是不是不务正业?”面对这些不解,她笑着说:“我觉得,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它是保护孩子的铠甲,是连接家校的桥梁。当看到他们眼睛里的光,就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民警麦文静: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法治温度

麦文静的普法课上,小朋友踊跃参与。 受访者 供图
“同学们,这个‘免费领游戏皮肤’的链接,其实是骗子设下的陷阱……”在鹤山市沙坪街道越塘小学的法治课堂上,社区民警麦文静展示着真实诈骗截图,台下200余名学生神情专注。作为法治副校长,麦文静以“分龄施教、精准防护”为原则,以“警心连童心”的执着,在校园安全防护网的织建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麦文静的工作从不局限于课堂。去年的一个傍晚,她收到越塘村网格员的微信:“村东头两个小孩在烧纸箱,可能有隐患。”她立刻赶到现场,两个孩子蹲在墙根,手里攥着打火机。“我们在玩。”小朋友仰着头说。
麦文静耐心地跟小朋友说:“知道火烧起来有多快吗?之前网上有个爷爷烧垃圾,火星子引着了柴堆,整间屋子都烧了。”她掏出手机,翻出一段火灾视频:“你们看,这不是游戏,是真的危险。”看完视频,小朋友的承诺道:“姐姐,我们再也不玩了。”
还有一次,一名学生因家庭矛盾而离家出走,麦文静在接到家属的报警后,迅速安排警力开展走访。那一天,麦文静就没合过眼,经过寻找,终于在路边找到了走失的孩子。看着孩子无助的眼神,麦文静轻轻搂住她:“别怕,有我在。”
为了解开孩子的心结,麦文静与她促膝长谈,耐心沟通,了解她的内心想法和困惑。此外,麦文静还积极联系该学生的父母,协调她的家庭关系,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问题,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这些故事,麦文静都记在工作本里。翻到最后一页,是她今年的工作计划:“联合学校开展防欺凌问卷调查;给家长上青春期沟通课,排查校园周边安全隐患……”
有人说,法治副校长是“校园里的守夜人”。但对麦文静来说,这更像一场关于成长的接力。她不仅上课,更是给孩子们递一把“法律保护伞”。只要孩子们需要,她会一直站在这里,做那个“永远在线”的成长守护者。
那些写满案例的本子、反复修改的课件、深夜与家长的通话,最终都变成了孩子们眼里的光——那束光,叫安全感,叫被重视,叫“我知道,有人会帮我”。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实习生 林芷仪 通讯员 江政法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作者】 申红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