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斗导航“指挥”播种!解码遵义这片高科技试验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3:00:00    

记者走进遵义市农科院团泽镇玉米单产提升基地里,看到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玉米精量播种机正沿着电子轨迹匀速行进。随着机械臂精准起落,一粒粒玉米种子被嵌入湿润土壤,身后留下如五线谱般整齐的垄线。这片试验田,正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的科技组合拳,探索粮食稳产增产的新模式。

智能农机突破种植瓶颈

“这台‘铁牛’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日作业面积达百余亩,效率较人工提升上百倍。在汇川区团泽镇遵义市农科院玉米试验田里,农机手轻握方向盘,驾驶室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播种数据。得益于北斗导航系统,这台载重1.5吨的播种机可实现直线行驶误差不超过2厘米的精准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行距不均、密度失控的困局。宽窄行种植配合北斗导航,株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种植密度最高可达到每亩4700株。”遵义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舒中兵介绍,基地同步设置了不同密度对比试验田,将通过数据筛选出最优种植方案。

科技育种破解增产密码

作为贵州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该基地承担着贵州山地玉米高产抗病宜机收新品种选育任务。“遵试2302、康农玉8009、汉玉122、国创玉001、国创玉002、康农玉707等高产品种配合机耕密植技术,是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的关键。”贵州省农科院旱粮所研究员祝云芳指出,团队首次在遵义试行4700株/亩的高密度种植,通过全程监测倒伏率、病虫害等指标,筛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

“过去遵义玉米种植过于稀疏,个体产量高但群体产量低。”舒中兵解释,通过品种选育与科学管控的协同创新,既要实现密度提升,又要保障抗倒伏、抗病害能力。今年的展示田设置三种密度,即4700株/亩、4200株/亩、3800株/亩,为贵州东部玉米全程机械化奠定种质基础。

智慧农业描绘产业蓝图在基地试验田里,通过构建“品种选育-智能种植-数据监测”的全链条体系,项目已实现三大突破:热带种质资源利用率提升30%,单倍体诱导技术缩短育种周期50%,精准播种使亩均种子成本下降18%。

“这套科技组合拳正在重构山地玉米生产模式。”祝云芳表示,试验成果将辐射贵州60%以上玉米产区,预计带动区域亩均增产10%-15%。随着基因编辑、智能决策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未来有望培育出抗逆性强、适宜全程机械化的突破性品种,为西南山地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遵义方案”。

站在阡陌纵横的智慧农田旁,和平村村民赵尚芬望着刚完成平整的土地感叹,“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种田,这‘铁牛’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丰收的希望。”在这片充满科技律动的土地上,传统农耕文明正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崭新的火花。



记者:雷宇 王文娟

编辑:王芮涵

相关文章

北斗导航“指挥”播种!解码遵义这片高科技试验田
2025-04-20 13:00:00
巫山官渡镇:魔芋种植正当时
2025-04-09 12:44:00
​种好薯 出精品 恩施市三岔镇马铃薯产业发展探新路
2025-04-03 09:31:00
全国首票出口葡萄糖“批次检验(检疫)”在潍坊办结
2025-04-01 18:39:00
小麦玉米跌势不减
2025-03-31 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