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52处传统风貌建筑定制“护身符”!《南沙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2:45:00    

在伶仃洋畔的南沙,一座座镌刻着岭南海丝印记的老建筑正焕发新生——岭东村青砖灰瓦的冯公瑞亭祠内飘出长者饭堂的烟火气,南沙天后宫回荡着祭祀妈祖的钟鼓声和祈福诵经声,大稳旧村部内斑驳的旧农具在竹制展架下重现疍家生活场景……这些承载着湾区集体记忆的“时光容器”,如今有了量身定制的“护身符”。

今年3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正式发布《南沙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图则》(以下简称《保护图则》),为全区52处传统风貌建筑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要素,提出修缮要求、合理利用措施等,以“绣花功夫”织就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共生的新图景。

定制“护身三式”,守住乡愁记忆

“金钟罩”锁定保护范围。依据《保护图则》,南沙首次为每处传统风貌建筑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要求。保护范围内严禁擅自拆除、迁移或改变建筑外观,重点维护屋脊装饰、灰塑、石雕等保护要素。针对成片建筑群,更强调“成组保护”,保留原有肌理与空间格局,避免破坏整体风貌。

大稳旧村部

“绣花针”精准修复细节。南沙区在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中推行精细化治理模式,以“微创手术”理念实现精准修复。针对可简化审批程序的修缮情形,明确九类“绣花式”操作规范。在技术层面建立“双线支撑”机制:一方面提供免费修缮技术指导服务;另一方面推行“先结构后装饰”的修缮时序,优先清除影响建筑安全的植物根系,再按原尺寸、材质修复存在安全影响的建筑结构。

“活化术”唤醒建筑新生。在确保风貌协调的前提下,鼓励传统风貌建筑多功能使用,用于公共服务、科技孵化、文化创意、非遗保护、工艺传承等业态。政策支持社会资金以收购、置换形式参与活化,用于公益性功能的,可不计入容积率,并允许内部空间调整及外部微扩建。

岭东谢家祠

配套“护航机制”,破解保护难题

资金“活血”。为加强保护传统风貌建筑与利用,广州市印发《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规定非国有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责任人可以向市、区人民政府申请日常维护和修缮资金补助,其中日常维护资金补助标准为每年50元/平方米,修缮资金补助标准为800元/平方米。

南沙天后宫

技术“把脉”。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计划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强保护管理和展示工作,加强保护对象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理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

全民“守护”。南沙区印发《南沙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动工作方案》《南沙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预先保护对象巡查工作方案》,统筹全区各级管理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切实形成南沙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健全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管理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将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南沙区建立“区-镇(街)-保护责任人”三级联动巡查保护机制,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统筹,镇(街)和保护责任人按相关保护要求具体落实。

保护不是简单的“冻结历史”,而是让建筑在功能迭代中持续传递文化基因。接下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将通过《保护图则》的实施,实现“修旧如故”与“功能焕新”的有机平衡,共同构筑湾区文化新图景。

附:

《南沙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公开网址:

https://www.gzns.gov.cn/zwgk/rdzt/zzyyzq/tzgg/content/post_10140252.html

文、图|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相关文章

舜耕时评 | 让“流量”持续变“留量”
2025-04-03 18:04:00
中闽能源涨2.10%,成交额7483.58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10.01万元
2025-04-03 14:11:00
金辰股份跌2.01%,成交额3347.97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62.75万元
2025-04-03 13:10:00
为52处传统风貌建筑定制“护身符”!《南沙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图……
2025-04-03 12:45:00
南山铝业:已回购2235.81万股,使用资金总额8684.8万元
2025-04-02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