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甲状腺癌无法手术,是否意味着无路可走?
近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北大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通过一项前沿技术——类器官培养和药敏实验,为一名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培养肿瘤“替身”,精准筛选出高敏感度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使“鸭蛋般”的肿瘤缩小并得以切除,破解了治疗困境。据悉,北大深圳医院也是深圳首个开展晚期甲状腺癌类器官培养和药敏实验的医院。

颈生“鸭蛋瘤”!东莞男子跨城奔深寻生机
33岁东莞男子马强(化名)在工厂倒闭突遭失业。失去经济来源的他,上有老下有小,面对每月巨大的家庭开支,常常夜不能寐。一天,马强在凌晨惊醒,嗓子疼、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就医后竟查出颈部左侧长有一个直径6cm、鸭蛋大小的巨大甲状腺肿瘤,且肿瘤已严重侵犯颈部肌肉、气管、食管及颈部大血管。
当地医院评估手术风险极高、易复发,而传统放化疗不敏感,昂贵的靶向药效果亦难保证。背负沉重家庭负担的马强并未放弃,多方打听后,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
接诊的李朋副主任医师确认了病情的凶险,鸭蛋大的肿瘤把气管压迫成了一个窄缝,侵犯了颈部肌肉、气管、食管和颈内静脉,同时可见颈部淋巴结多发转移,初步诊断为“局部晚期甲状腺癌”。
虽然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整体预后较好、治愈率高,但仍有约5%的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效果不佳,其死亡率达到50%。这类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常面临无法手术切除、碘治疗无效及放化疗不敏感等问题,治疗的手段少。
面对马强的病情,李朋决定先用靶向药让肿瘤缩小,再创造手术机会。然而,晚期甲状腺癌常伴多基因突变,传统依赖基因检测和医生经验选择靶向药的方式不够精准,存在无药可选、选择困难甚至适得其反的风险。如何为马强找到最有效的药?
李朋团队拿出了“秘密武器”——肿瘤类器官培养+药敏实验。

体外培养“迷你版肿瘤”试药,治愈返岗重获新生
“类器官”就是用病人的肿瘤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迷你版肿瘤。它和病人体内真实的肿瘤在结构、特性和对药物的反应上几乎一模一样。
通俗地讲,肿瘤类器官药敏实验,就是拿癌细胞养出个“替身”,再拿各种药物做测试,“攻击”癌细胞,看哪个最管用。

研究表明,经过连续传代的肿瘤类器官仍保持与原始肿瘤组织的形态学一致,病人来源的类器官与对应病人临床疗效的总体一致率达到80%以上。面对多基因突变的肿瘤,基因检测和经验性用药的有效率仅20%,而类器官药敏实验将有效率大幅提升。
李朋团队深耕甲状腺癌类器官研究6年,已建立超百例甲状腺癌类器官样本库,技术成熟。
马强成为深圳首位接受肿瘤类器官培养+药敏实验指导治疗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团队通过穿刺获取三份肿瘤样本,同步进行常规细胞病理检查、基因检测和类器官培养。

细胞病理结果回报,马强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基因检测显示,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类器官药敏实验提示,马强的肿瘤对多纳非尼(靶向药物)高度敏感。
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基因检测显示BRAF-V600E突变。关键的类器官药敏结果出乎意料:对靶向药多纳非尼高度敏感。
李朋对类器官药敏实验的结果感到意外,“筛选出的这种靶向药物是当前临床中相对比较少会用到的,如果仅凭基因检测和经验选择用药,我们很可能不会选择这种。”
幸运随之降临。接受3个月多纳非尼治疗后,马强肿瘤显著缩小:从“鸭蛋”变“鸡蛋”,最长径缩小1.5cm,短径较前缩小0.5cm,气管压迫减轻,淋巴结转移灶缩小,肿瘤活性指标下降。
“‘包’消了,呼吸也通顺了!”马强摸着脖子说道。肿瘤退缩为手术创造了宝贵间隙。李朋团队帮马强制定了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淋巴清扫的手术方案。

术中,凭借丰富经验,医生们精细分离粘连,完好保护了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成功完成甲状腺全切及双侧颈部淋巴清扫,共清除123枚淋巴结(其中17枚转移)。术后,马强恢复顺利,无并发症,5天后出院。
后续,通过口服甲状腺素片抑制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碘治疗,马强复查指标正常,并已重返工作岗位,开启新生。
此次成功,标志着肿瘤类器官技术破解了传统靶向治疗的困局,避免了“盲目试药”,为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新希望。
南方+记者 曾南希
【作者】 曾南希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