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场”,一场又一场大范围高温无缝衔接,京津冀干热炙烤,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高达70℃,华南一带闷热似蒸笼,多地体感温度冲上40℃。网友纷纷吐槽“热到烫脚”“40℃的天,我要熟了”……
不少人感慨,这些年似乎热得早、热得长,还热得越来越极端。中国天气网统计气象大数据发现,这不是错觉,我国多地高温季确实开启得越来越早,而且热得越来越持久。
山东最高气温突破43℃!堪比吐鲁番?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7月3日以来,我省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气温高,湿度大,体感闷热。3日—6日高温发展最为强盛,内陆地区最高气温达36—39℃,局部40℃以上。5日高温范围最广,潍坊、青岛、烟台等地区共有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气象部门预测,山东高温少雨天气仍将持续。其中,14日至15日为高温最强时段,内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40℃,局部42℃以上。
今年的高温天气为何如此“突出”?
气象分析师介绍,此次高温天气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今年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较往年偏早偏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同时,引导着夏季风北推,将季风携带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到北方地区,造成低层湿度增大。此外,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以晴到少云天气为主,增强了白天的辐射升温,由此形成了本轮湿热型高温热浪。
对山东来说,每年夏天,在雨季到来之前主要以干热为主,雨季到来之后尤其是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则以湿热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桑拿天”。但与往年相比,今年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偏北偏强,导致7月初就出现了持续的“桑拿天”。
“桑拿天”还要持续一周
根据山东省气象台最新预报,预计未来一周,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暖高压影响,山东高温少雨天气仍将持续。

14日—15日为高温热浪最强时段,内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40℃,局部42℃以上;16日—20日,内陆地区仍有37℃以上高温天气,局部可达40℃。此外,15日至16日,受弱冷空气影响,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短时雷阵雨,并伴有8~10级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
近三十年高温极值明显增多
今年热得早,不是错觉。气象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下旬,我国已有七成以上省会、首府、直辖市迎来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且绝大多数为提前报到。
乌鲁木齐5月18日就早早迎来高温,较常年提前一个半月;西安、石家庄、银川、成都、重庆、合肥等地的首个高温日提前一个多月出现;太原、南宁、兰州、南昌等地偏早20天或以上,福州、济南、天津等地也比常年偏早超10天。
今年并非个例,高温提前报到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国家气象站近60年数据还显示,我国大部地区高温极值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近三十年格外明显。
以今年6月为例,我国四川盆地一带,高温日数之多、强度之强,历史同期罕见,高温纪录接连被打破。
6月17日,重庆潼南、北碚和四川合江、渠县、遂宁、阆中等地最高气温达40℃以上,都打破了当地6月最高气温纪录,均为首次在6月出现40℃以上的酷热天气。

在夏季的夜晚,南方地区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能超过60%,在这个湿度下,气温28℃对应的体感温度则接近30℃。所以如果全天气温都在28℃以上,人们就能体会到“日夜连轴热”了。
今夏是否还会热得“破纪录”?
2024年,全球气温首次在年度基础上突破1.5℃的升温门槛,而这一现象在2014年前任何一次五年预测中,都被认为是“不可能出现”。去年更成为175年气象观测记录中“最热一年”。

气象专家指出,高温提前意味着热量累积周期延长,叠加极端天气增多,易导致“早热+持续高温”的组合现象。
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的高温开始时间在21世纪不断提前,强度也不断增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要偏高,其中在华北、华东的北部、华中北部、新疆等地,初夏高温热浪明显,而在华东的中南部、华东、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和新疆等地的盛夏,还会发生高温伏旱天气。
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仍在继续
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高温事件,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仍在继续,未来高温肆虐或成常态。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冰川加速消融,极端暴雨也愈发频繁,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各国早预警、早行动,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减轻高温热浪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有理数工作室出品
编辑:俞春红
设计:杨帅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