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聚力上合,共创未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于7月18日在青岛开幕。期间,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青岛会议聚焦四大关键领域——物流运输、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技术及数字经济产业,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对话对接会。这些会议不仅为成员国间的务实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更为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本系列深度稿件将逐一剖析这四场对话会的核心议题、合作成果与未来潜力。旨在通过详实的案例与专家解读,展现上合组织框架下多边合作的生动实践,以及中国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角色。

海报新闻记者 周凌峰 张婷婷 刘娇 青岛报道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合作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7月18日下午,青岛上合示范区内一场聚焦装备制造技术的国际对话,让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阿联酋等20多个国家的企业代表与中国同行齐聚一堂。
这场装备制造技术国际合作对话对接会,不仅是一次技术交流的盛宴,更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跨国产业协作的新起点。
跨国对话:从需求对接走向生态共建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工商会驻港澳代表、澳门上合商会会长王金诺指出:“中吉在矿山机械升级、农业装备更新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她强调,吉尔吉斯斯坦正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对中国的智能工程机械、节水灌溉装备需求迫切,而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将为装备跨境流通搭建高效通道。
俄罗斯国际合作领袖组织理事长阿列克谢·谢尔盖耶维奇·叶若夫提出合作构想:“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单一设备买卖,而是从技术标准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合作。”他介绍,“钢刚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集中采购模式,可推动俄罗斯优质钢材进入中国市场。
阿联酋哈伊马角经济区驻华首席代表刘苗苗表示,该经济区已与中国多个省市建立合作,可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免税期、外资所有权等便利政策,目标是将园区打造成中国装备进入中东非洲的枢纽。
本土根基:上合示范区的产业底气
此次国际对话的底气源于上合示范区扎实的产业基础。
从区位来看,作为青岛市副中心的西大门,胶西街道境内拥有青商、沈海两条高速公路,有3个高速出入口。可实现15分钟直达胶东国际机场和上合国际枢纽港。同时,胶州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458家,年产值近千亿元,是全球领先的冷藏箱研发制造基地,亚洲领先的船用锅炉制造基地,轮胎数字化装备制造基地。
据了解,上合装备制造产业园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89家,高新技术企业153家,既有海尔,丰田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有豪德博尔,张氏机械等山东省瞪羚企业。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龙希江介绍,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超过1.3万家,实现营业收入3.01万亿元,占规上工业25.2%,今年1-5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13.6%,高于规上工业5.8个百分点。上拉全省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4%。
“山东累计创建韩国海工,智能农机,仪器仪表,轨道交通,动力装备等五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初步构建起大中小集群融合互补协同发展产业格局。”龙希江表示, 高端装备产业是一片富有合作商机的广阔蓝海,近年来山东先后吸引沃尔沃,晓松,松下,斯凯福等一大批跨国公司来鲁投资兴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合作落地:从对话到项目的跨越
企业推介环节成为合作意向转化的催化剂。
山东钢刚好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集中采购、共享加工等模式,已吸引多地钢企加入。山东钢刚好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栋表示,我们力争三年内希望钢刚好平台公司年营收突破100亿人民币,带动中国及上合组织国家钢结构产业增量突破1000亿元。
前丰国际帽艺负责人分享其在非洲加纳投资建厂的故事时称,通过适配当地资源,其加纳工厂实现日均5000顶帽子产能,产品直接辐射欧美市场。“关键是将中国自动化设备与当地资源结合,找到平衡点。”该公司总经理武子浩表示。
上合装备制造产业园同步引发关注。该园区规划4500亩,重点招引新能源装备、矿山机械等项目,提供研发到市场的全周期支持。胶西街道办事处主任刘超表示:“我们将提供政策组合拳,让园区成为装备出海的‘母港’。”
开放红利:在产业链重构中占位
中国矿业联合会秘书长车长波强调:“山东省不仅是中国的矿业大省,还是矿山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的强省,工业基础雄厚,矿业装备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对矿业产业和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山东高度重视制造业创新,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山东省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潍柴动力发布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3%的商业化柴油机,中车四方研制出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彰显“山东智造”硬实力。
会上,参会企业和国内外采购商围绕产品推广、技术合作、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对接,不少企业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郝国新表示,将探索境内境外共建装备制造国际合作产业园区,构建装备制造标准对接与认证互认体系。联合制定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标准,建立标准协调机制,简化产品准入流程,降低跨国贸易成本,助力优质装备在区域内,“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区域内高效流通。
正如阿列克谢·谢尔盖耶维奇·叶若夫所言:期待以本次大会为起点,让更多中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上合组织青年创业国际孵化器实现 “技术对技术” 的精准对接,让创新成果更快变成生产线的现实产品。他表示,希望可以定期组织中俄装备制造专场对接会,邀请技术专家开展联合研发沙龙,让合作从 “单次交易” 变成 “长期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