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照彻千秋史,浩气长存万古流!”4月1日,在即墨区周浩然文化园的烈士箴言墙前,一堂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浩然精神”为主题的的沉浸式思政课正在开展。在两位思政课教师的带领下,学院40名团员学生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开展清明祭扫实践活动,在“行走”中感悟革命精神,在缅怀中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当日,阳光洒满文化园,同学们怀着崇敬之情踏入这片红色圣地。
在文化园入口处,苏璐老师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切入点,梳理了即墨、青岛的抗战历程,结合周浩然烈士生前文献手稿图片,向同学们讲述了周浩然作为左翼作家的文学成就与“笔枪并举”的革命实践。

随后,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参观周浩然文化园的各个展厅。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献资料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周浩然烈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畏艰险、英勇抗争的光辉历程,烈士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愈发清晰、愈发高大,红色文化的种子也在不知不觉中播撒进同学们的心田。
在烈士雕像前,郝洪乐老师讲述了周浩然临刑前仍修改诗稿的事迹,组织同学们朗诵《抗日诗选》选段。当“男儿抱有冲天志”的铿锵之声回荡园区时,全体师生肃立齐唱国歌,默哀致敬,向烈士雕像献花,深切缅怀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行走的过程中,两位教师适时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他们结合文化园中的历史遗迹和英烈事迹,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紧密联系,阐述红色基因对于当代青年的重要意义。

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围绕革命精神的传承、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康养与护理学院学生董宇琦说:“以前在课堂上学习思政知识,虽然也能理解,但总觉得有些抽象。今天亲身来到这里,感受着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情怀,那些理论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要以周浩然的事迹为榜样,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 “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让思政教育“行”在路上,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红色故事永不褪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当思政课走出课本,当历史与当代展开青春对话,红色基因便能在学生心中迸发持久生命力。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拓展思政教育教学空间,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以“大思政课”推动学院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孙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