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在很多爱书人心中,记录了一段传奇书缘的“查令十字街84号”,已成为彼此问候、相互取暖的一个暗号。自其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人在读它、写它、演它。日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吴文越携84部《查令十字街84号》再设计本做客有“书店之都”美誉的南京,以“在书页交叠之处重遇《査合十字街84号》”展览形式,为大家呈现这部名著的不朽魅力。

南京80岁老人观展留言。受访者供图
设计精巧,男女主人公在书口“相遇不相见”
进入展览所在的万象书坊,门厅两边就摆放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各种设计造型,与南京的春色相互映衬着,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悠远。每一座城市,总有这样一些角落,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位于金银街上的万象书坊,即在城市一隅,独独守着书香与光影,已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文化锚点。

展览一角。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摄
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彰显着精巧的构思和创新技法:在一片复古、温暖的氛围中,选择绘本制作方法,纸张则是较厚的白卡,整本书在厚重中显现出历史感;有一封面,采用当年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原景图为唯一素材,并通过单色到彩色渐变处理,带领读者深入感受这段真挚、温情、丰富、鲜活的真实故事。

设计各具特色。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摄
一本简单至极的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纯白的封面,只有书名和作者名,打开之后则是娓娓道来的内容。“它是匆匆世间、无数碎片化泡沫中神圣长久的寄托。也像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虽是未见一面的空白,却成为长存的佳话。”因此,设计者添加了一个男女主人公同框的腰封,使故事中没有见面的男女,通过她的设计最终得以一见。也有设计者反其道而行之,两位主人公的画像各在书口的一侧,需均匀地展开书口才可看到,但无论如何翻看,他们永远无法同框,就如故事永远定格在未曾谋面的遗憾中。

男女主人公在书口“相遇不相见”
“一本一本看过来,一本一本地打开、翻阅、欣赏,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些年轻人迸发的青春激情,以及对文字、对纸张、对艺术、对人生的向往与热爱。”《开卷》杂志主编董宁文表示。

设计作品
持续十年,84本再设计本来到南京
84本设计,贯穿了对《查令十字街84号》长达十年的不断解读。他们的指导老师吴文越,则是艺术设计教育家余秉楠的学生,曾帮助杨苡之女、画家赵蘅设计《拾回的欧洲画页》。在余秉楠的参与和推动下,“最美的书”评选项目落地上海,每年有25种优秀图书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并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次年“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书与虫。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摄
从设计老师到展览总策划,吴文越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认识也在不断生长。据介绍,早在2014年,她就在本科生的书籍装帧课上指导学生以创新的方式重新设计《查令十字街84号》。“小说的主题是书,是对书的爱,能够引发设计师的创意激情;小说全文采用书信体,形式独特,又贯穿始终,便于设计师贯彻自己的设计思路;历史背景、地域特色、性别与年龄关系等,都简单而鲜明,可以使设计师充分发挥设计才能。”

打字机式设计
结果发现,一些学生的设计思路及最后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从那时起,一届一届学生通过这堂课,持续对这部名著进行创新演绎。十年之后,手做书承载的情感、温度历久弥新,这促使吴文越要让这些设计被更多人看到。
“愿这些再设计的作品,像那间伦敦旧书店里的纸页一样,悄悄打开你记忆深处关于阅读的某个瞬间。”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在展览导语里所说,“我们选择将《查合十字街84号》书籍再设计展览落地于此,不只是因为书店与阅读的天然关联,更是因为这家书店本身,就像‘查合十字街84号’承载着人与书之间私密而悠长的关系。”

设计作品
打破界限,让艺术实践与生活碰撞
书信、邮票邮戳和信封、老式打字机、老电影,甚至书中提到的美元,也都成了设计重点,每一个设计点又可以天马行空地生发出各种设计思路。
在一个设计中,《查令十字街84号》变成了两本书,一本是纽约寄往伦敦的信,一本是伦敦寄往纽约的信,并用书店的店面为两本书设计了一个书盒;有人把书中提到的珍稀版本图书设计成菜单的模式;有人用布做了封面,上面是手绣的书名,浑然天成,古朴自然;有人在书脊上用手工缝出84的字样,创新了书脊锁线方式;有人把书盒设计成一台老式打字机,有键盘有出纸口,里面则是一封打出来的书信……

男女主人公在腰封“相遇”
除了书籍设计的展示,展览更会告诉你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据吴文越介绍,设计这些作品的同学,很多已经毕业,但在她发出征集信后,一本本曾经在课堂上的书籍作品及详细说明,又从各地发了过来。包括设计者绘制的插图、人物关系图、思维导图,等等,甚至还有在英国留学的同学,专程拍摄了如今已成为麦当劳快餐店的查令十字街84号外景。
事实上,这些书很可能是学生们设计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书。“通过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同学们的重新设计,他们也像书中人物一样经历了一次人生,经历了人生的欢喜和哀伤。”吴文越说。

设计作品
从校园到城市,从课堂到公共空间,依托《查令十字街84号》,这些再设计本重新出发,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和理解。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