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
“近几个月特别易怒,一点小事就能引发我的怒火;又时常陷入苦闷,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无助。曾经开朗乐观的我,被这头痛与失眠带来的情绪问题折磨得疲惫不堪。”
“恋爱中的不确定性、磨合冲突,使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起初,只是觉得皮肤有些瘙痒,但很快,手臂、颈部出现大片红疹,瘙痒难耐,严重影响生活。就医诊断是因情绪紧张焦虑,致使免疫系统失衡,引发过敏。”
“我有很多困扰的事情没办法对亲人和朋友宣之于口,说不出来咽不下去,整天睡不着觉,情绪坏到极点。”
……
在生活中,当我们被情绪的浪潮淹没时,可能会感到自责和焦虑,无法辨别和正视负面情绪;在遭受挫折和失败后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会导致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这种扭曲的自我认知会进一步影响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人陷入更深的情绪困境。我们如何才能驾驭情绪并成为情绪的主人,做自己的情绪疗愈师呢?在3月30日,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张瑾,让专家从多方面介绍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学习运用科学的方式化解和释放情绪,学会正视情绪,敢于正视情绪。
警惕“心灵感冒”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压抑哀伤的经历。
上个月,市中心医院精神心理门诊接诊了一位出现发声越来越困难,声音从沙哑发展到最终几乎完全失声的病患。这位患者在医院进行了拍片检查,显示声带正常,没有受损,后经医生建议来到该门诊就诊。
经精神心理门诊医生详细询问后发现病因,是患者在其母亲突然离世后,为了不让父亲担忧,强忍着悲痛,并以“坚强”的形象照常生活与工作,过度压抑情绪造成的。不仅如此,她常常莫名地愤怒,对一些小事大发雷霆。在夜晚,她又会陷入深深的抑郁,自责自己没能更好地陪伴母亲,对未来充满绝望。
张瑾介绍道,这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哀伤作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若不能得到及时宣泄,就会在内心深处不断积压。这种内在的精神压力会干扰神经系统对发声器官的正常调控,就像电路受到干扰,导致发声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失声现象。而失声又进一步加剧了情绪问题。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痛苦,使得哀伤更加沉重,喉咙被堵住,无法呼救,这种无力感会逐渐转化为愤怒,既对自己不能正常表达而愤怒,也对周围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而愤怒。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人很容易陷入抑郁的泥沼,对生活失去热情和信心。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忙碌中,人们常常在忙碌奔波里忽略了自身情绪的变化。实际上,人的身体是最灵敏的感受器,也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会在情绪即将崩溃时发出信号,比如:有时候头疼、胃疼,做检查却找不到病因。这时候,可能需要考虑到精神心理门诊做相应的咨询或检查。”张瑾说,了解并重视这些迹象,是人们关爱自己、及时调整身心状态的关键。以下一些身体、情绪方面变化的表现,或许正是情绪即将“决堤”的警示灯。
情绪剧烈波动。心情时而极度低落,时而异常高涨,或容易被小事激怒,发脾气。长时间感到沮丧、焦虑,这些情绪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社交障碍。当情绪即将失控时,深呼吸10秒,给自己缓冲时间。
过度担心与焦虑。总预感坏事会发生,即使没有明确原因,仍反复忧虑,伴随心悸、出汗、尿频等身体反应。这是大脑的“威胁识别系统”过度活跃,导致其持续处于警戒状态。
思维障碍。思维变得混乱、不清晰,或者出现强迫性思维、妄想等症状,这可能导致决策能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决策。
行为变化。行为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反复检查如门锁、电器,过度清洁,或突然做出高风险行为如暴食、危险驾驶、自伤或逃避现实等,这些行为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身体不适。虽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症状,但有时也会导致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失眠等,这些症状可能难以通过常规检查找到明确原因。
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出现紧张或疏远,这可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沟通障碍或情感隔离。
别被错误观念“忽悠”了
“频繁头痛、胃胀,体检却一切正常。长期失眠、乏力,补品药物都不见效。突然心慌手抖,急诊检查却无异常。”
在精神心理门诊,看到一位这样的就诊者,他带着厚厚的检查报告,眼神中交织着焦虑与困惑。
“这是心理压力以躯体不适的形式呈现的现象。”张瑾说,常见表现包括疼痛类:游走性疼痛(头痛、背痛等);神经系统类:头晕、耳鸣、肢体麻木;消化系统类:胃胀、腹泻、吞咽困难;心肺类:胸闷、心悸、呼吸不畅。症状真实存在,但无法用医学检查完全解释,且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
临床中张瑾接诊了一位销售员,因“喉咙异物感”就诊耳鼻喉科半年未愈,很不情愿、很不好意思来精神心理门诊就诊。后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其长期压抑,对自己完不成工作指标充满了愤怒。通过情绪疏导训练,两周内症状缓解70%。
张瑾说,说到“健康”,大家往往都想到身体健康,其实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虽然心理健康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心理问题。但实际上,有很多人对心理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是因为太脆弱了;心理问题就是矫情,闲得,就是作妖。这些可能只是因为未知而产生的观念,但对心理问题患者本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被嘲笑,被看不起,不敢示人,更不敢寻求专业帮助,自己感到羞耻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等等。因此,在生活中大家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别被这些错误观念“忽悠”了。
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可能遇到心理问题,比如焦虑、压力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精神病。
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心理问题其实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它们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不必感到羞耻或害怕。
心理咨询是丢人的事。寻求心理咨询是勇敢和负责任的表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解决问题,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问题可以自己解决。虽然有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得到缓解,但有些问题需要专业的帮助,适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心理健康是静态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保持心理健康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关注。
心理问题是由个人弱点引起。心理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事件等,它们并不是个人弱点的标志。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重要。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同样重要,需要关注和适当地干预,这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对成年后的发展有长远影响。
心理治疗是软弱的表现。认识到需要心理健康帮助,并寻求治疗是力量和勇气的体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心理问题只影响个人。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个人,还可能影响到家庭、工作和社会关系,因此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
一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咨询才能取得进展,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治疗的时间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心灵防护“灵丹”
“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反反复复,不受控制,令人痛苦不堪。如果你的内心经常如同坐在过山车上一样上下反复,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作祟。”3月28日,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联合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开展了一次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沙龙活动,以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更好地理解、陪伴、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张瑾介绍道,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两极波动为特征的心境障碍。不同于普通情绪起伏,患者会在数周至数月内交替出现躁狂相、抑郁相。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逐年提升,患病人数达840万。但“双相”不是人生的休止符,通过规范治疗,70%患者可实现社会功能恢复。
“预防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寻求必要的支持。”张瑾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及最新治疗理念,提出了以下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建立应对机制。
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问题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避免将心理问题视为羞耻或禁忌话题。
关注情绪和心理健康。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常常感到焦虑、沮丧或其他负面情绪,及时寻求支持和帮助。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寻找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规律的锻炼也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和滥用药物等不良习惯,它们会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保持社交联系。寻找支持和理解的人群,分享和倾诉自己的情感和困惑。社交支持是预防心理疾病和提高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
掌握有效的应对技巧。学会管理情绪和应对挑战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培养积极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遇到挫折时,尝试从中寻找成长的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适应生活的变化,有助于应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培养宽容之心。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对于他人的一些小过错不要过于计较。如果朋友偶尔失约,不要耿耿于怀,而是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也许对方有突发情况。这样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您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或持续出现负面情绪,不要犹豫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为您提供恰当的咨询和治疗,帮助您恢复心理健康。
关注自身成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这有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记者 魏 濛)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