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 霍明东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欧阳云霜
上厕所特别费劲、感觉肛门被堵住、排完仍有便意、粪便干硬……便秘,是许多人生活中的难言之隐。临床上,这种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的问题叫“功能性便秘”。据调查,其在我国的患病率达到12%,且由于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便秘的患病率还在逐年上升。
出现拉不出、拉得少的情况时,不能不管不顾,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且自行调理无效者。近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共识》),指出当符合以下情况时,就要考虑为功能性便秘:1.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费时、肛门直肠堵塞感、需要用手协助排便;2.排便次数减少,每周自发排便少于3次,或有排便不尽感;3.不属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4.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

若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功能性便秘,就需要采取科学、规范的医疗干预,否则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胃肠功能紊乱甚至癌变等严重后果。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霍明东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根据《共识》内容,为受便秘困扰的患者提供了“排便指导”。
吃得对是基础。《共识》指出,饮食疗法可作为功能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每天应喝够水、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可增加排便频率、改善粪便性状。霍明东说,每日保证摄入1.5~2升液体,喝水是最好的;吃够20~30克膳食纤维,比如适量多吃猕猴桃、西梅、芒果等,能显著改善便秘症状。
选好时间用对姿势。便秘患者需要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一般来说,结肠活动在刚睡醒和餐后最活跃,因为晨起的起立反射、进餐后的结肠反射会促进肠道蠕动。因此,排便困难者要“见机行事”,和身体的生理规律打配合,最好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上厕所,慢慢建立排便的条件反射。另外,如厕要有注意姿势。一项针对不同排便姿势的对照试验发现,相比坐位排便,采取蹲位时,耻骨直肠肌更放松、排便时的肛直角变大、直肠管腔变直、排便所需的腹部压力减少,更有利于粪便排出。所以,《共识》推荐患者上厕所时,最好蹲着上,如果只能坐着,就采取“思考者”姿势——脚下垫小板凳、身体向前倾做托腮状,可帮助肠道推动便便“前进”。
用两个运动打辅助。霍明东说,运动就像给消化系统做按摩,有助缓解便秘。《共识》指出,腹部按摩和凯格尔运动可作为功能性便秘的辅助治疗方式。建议在起床后或餐后1小时,采取平躺或坐姿,用手掌在腹部进行顺时针揉动(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做10~20轮即可,有助刺激肠道蠕动。
凯格尔运动,指对盆底肌肉群进行自主性收缩和放松锻炼。具体做法是:收缩盆底肌(憋尿时用力的那块肌肉)3秒,放松2~6秒,然后再收缩3秒,如此往复,连续做15~30分钟,每天做3遍,可促进排便。除此之外,规律的有氧运动也可帮助肠道气体排出,改善腹胀、缓解便秘。适当步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对活动量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规范服用泻药。轻中度便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散等泻药,促进肠道蠕动、软化粪便;也可使用促动力药缩短结肠传输时间,增加排便次数。
近年来,一些研究指出益生菌能够纠正肠道微生态、促进肠道动力,进而增加排便次数、改变粪便性状等,因而也可以作为治疗便秘的辅助手段。
大家比较熟悉的开塞露,可以润滑并刺激肠道、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适用于粪便干结、嵌顿者临时缓解问题,但不要长期用,否则会增加提肛肌松弛障碍的发生率。操作时也要小心,因其管壁较硬,存在刺伤直肠、引发出血或感染的风险。
霍明东表示,对于以上治疗无效、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