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头条##齐河##齐河头条#
我们来聊聊齐河这片土地上,几位实实在在留下印记的人物。
韦逢甲,是咱齐河人,清朝道光十六年(1836年)考中的进士。后来在浙江乍浦做官(署理同知)。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十八,英军打到了乍浦。韦逢甲没退缩,带人在天尊庙那儿拼死抵抗,最终战死在那儿。
这事儿,朝廷的正史《清史稿》写得清清楚楚。一个读书人出身的文官,在国难当头时能拿起武器守土,这份骨气,是齐河人的刚强。
李聚五,这位是咱们齐河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从1941年一直干到1946年牺牲。早在1937年10月,日本鬼子刚来不久,他就在鲁北拉起了“抗日游击第七大队”,这在省里编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里记着呢。到了1946年4月,在表白寺跟敌人交火,他不幸牺牲。山东省民政厅存着他的烈士档案,记录着他的结局。他是真真正正为保护齐河、保护山东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父母官。
说到开风气之先,得提 王祝晨。他虽然主要名声在外,但对齐河教育实实在在帮了大忙。1913年那会儿,他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小主持教员讲习所,专门给齐河培养了最早的一批12位新式老师。
到了1915年,他还指导咱齐河县立高等小学堂把老旧的读经课给废了,让孩子们学的更实在了。这为齐河新式教育的根子,扎下了一锄头。
另一位教育上的开创者是 郝云衫,地道齐河人。他干了一件大事:1936年在济南创办了山东国医专科学校,专门培养中医人才。
济南市档案馆里,现在还存着他当年亲手写的《创办呈文》,白纸黑字,做不得假。这为山东的中医教育,开了个好头。
文化传承上,郝秋岩 是位了不起的清代女诗人,也是齐河人。她写的诗集《碧梧轩吟稿》,147首诗,不是传说,是真有手抄本!这宝贝现在就保存在齐河县档案馆里,纸张虽旧,字迹清晰。
2010年中华书局还出了点校本,让更多人能读到她的诗。一个清代女子能留下这么多诗作,还被家乡珍藏,说明咱齐河历来是重文墨的。
曲艺这块儿,刘同武 可是个大角儿,山东快书大师。1957年,中国唱片社把他的看家本领——全本的《武松传》给录了下来,那母带现在可是宝贝。
官方的《中国曲艺志·山东卷》里,认定他是把山东快书这门艺术传下来的关键人物。他说的武松,带着咱山东人的豪气,也把齐河的声音传遍了全国。
最后说说 时传祥,那位“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全国劳模。他出生在齐河赵官镇的大胡庄,1949年那会儿,大胡庄确实归齐河管,后来才划给了长清。
1959年,国务院专门发文件授予他“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他的实在、肯干、不怕脏累,这份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正是齐河人骨子里的实在劲儿。
这些人物串起来看,就是齐河的一部小历史:
有韦逢甲、李聚五这样在国家危难、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忠勇之士,体现了齐河人保家卫国的血性;
有王祝晨、郝云衫这样开风气之先,推动新式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先行者,显示了齐河对知识、对进步的渴望;
有郝秋岩、刘同武这样在文化和艺术上留下宝贵遗产的传承者,证明了齐河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的活力;
更有时传祥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劳动者,他身上那种最朴实的敬业与奉献,正是齐河人最本真的品格。
他们不是传说,是齐河实实在在的历史记忆,是这片土地精气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