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沿着海岸看中国·烟台篇|踏浪零碳 逐梦深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9:21:00    

YMG全媒体记者 王宏伟 通讯员 聂英杰 摄影报道

暖风掠过黄渤海湾畔,151座岛屿在碧波中舒展生态画卷。

眺望深远海,13座智能网箱耕海牧渔,托举起“蓝色粮仓”的立体版图;海底世界里,海草床以超越雨林35倍的固碳效率编织“生态底纹”,全国首笔“海草床碳汇贷”让蓝色碳汇变身绿色资产;岛屿之间,新能源公交车穿梭于修复后的青山绿廊之中,80台风机旧址化作候鸟天堂,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用超2000吨碳汇量书写着蓝碳经济新篇章。

从零碳交通体系到海洋碳汇金融,从深远海养殖到全域生态修复,长岛正以“全球海岛保护与开发典范”的姿态,在187.8公里海岸线上绘制零碳发展的“中国样本”,让碧海蓝天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美底色。

打造全球海岛保护与开发典范

初夏时节,乘船穿行长山列岛,目之所及,生机盎然。

2021年,烟台在统筹考虑长岛发展定位和巨大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的战略目标,并连续4年将其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又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进展如何?

刚登上南长山岛,浓浓绿意扑面而来。从海滨路到通海路,一路花团锦簇、鸟语花香。 长岛的零碳场景,还藏在一个个小细节里。

海上,长岛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改造海域底质环境,拓展近岸养殖至深远海,推行立体生态养殖。

近岸,清退1.8万亩养殖设施,修复21公顷海草床和海藻场,近岸水质全部达到一类标准,近海生态得以优化。

岛上,完成10个有居民岛破损山体治理,拆除陆域80台风机,原本的风机所在地被碧桃、樱花、松柏等植被覆盖,为每年途经海岛的360多种、120多万只候鸟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零碳场景方面,长岛谋划打造了零碳交通、零碳生活、零碳旅游、零碳民生、全域零碳氛围和庙岛全域零碳岛屿等六大零碳体系。眼下,城区供暖、旅游大巴、公交等已全部实现新能源替代,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长岛综试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于振江表示,接下来将会同万华化学、东方电子、金正环保等企业谋划建设聚氨酯路面、虚拟电厂、绿色微电海水淡化等项目,推进6个光伏技术应用场景,打造3个标志性零碳项目及10个左右的零碳场景。

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的构想提出以来,长岛在规划研究、减碳增汇、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多年来,我们看到——

长岛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长岛孙家村“近零碳社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长岛打造国际零碳岛”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长岛大黑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2000吨的“负碳海岛”,标志着蓝碳经济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

“‘长岛国际零碳岛’是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是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的重要探索,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海岛生态实践,将为有人岛的零碳、负碳发展提供范例样板,打造全球海岛保护与开发的典范。”于振江说。

蓝碳变“真金”,为全国打样

来到长岛,海鲜是一个绕不开的“生态符号”。

在长岛人眼里,这些海鲜早已超越了传统食材的范畴,它们既是守护蔚蓝海岸的“绿色资源”,也是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碳汇资产”,更是打造国际零碳岛屿联盟、让长岛出圈的新质生产力。

以海带为例,这种看似寻常的藻类,其实是海洋里的“固碳高手”。长岛综试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成伟介绍,长岛有70年的海带种养殖历史。通过光合作用,每亩海带每年可固定约1.2吨二氧化碳,且生产周期短、生物量大,固碳效率远超陆地森林。

再如生蚝,作为“海洋生态工程师”,它们的碳汇价值藏在“滤食—沉积—固碳”的链条里。生蚝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净化海水,其贝壳和沉积的有机质将碳以固态形式封存起来。

而作为“海底草原”的海草床,其固碳能力更是惊人,单位面积固碳速率是热带雨林的35倍,且能长期封存碳千年以上。

这些新算法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地成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的核心依据。

“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是长岛农商银行针对海洋藻类、养殖品推出的一款绿色创新金融产品,以海藻床、海藻场每年固碳量产生的远期收益权做质押,由专业评估机构出具碳汇项目评估分析报告,合理计算碳汇价值,并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质押登记系统进行质押登记。这笔来自大海的“呼吸”贷,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海洋蓝碳,变成了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切实解决了水产养殖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的融资难题。

碳汇贷项目实施后,孙家村海域生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大叶藻、海萝等珍稀藻类重现,白江豚、鲸鱼等濒危物种频繁现身,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0%,成为“国际零碳岛”建设的核心示范区。

“我们通过将海带、生蚝、海草床的碳汇潜力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资产,让渔民‘养海’能增收、企业‘护海’有回报,真正实现‘蓝色资源’向‘绿色财富’的转化。”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分行长岛营业管理部副行长吴强表示,这不仅是长岛的生态密码,更是海洋碳汇开发的“山东经验”,为全国海洋经济与“双碳”目标的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孙家村的实践开创了“生态修复—碳汇质押—绿色金融”的闭环模式,为沿海地区提供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复制路径,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碳汇”的转型跨越。

当下,长岛在全域实施海草床、天然海藻场、养殖海藻增汇示范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创新推出了多项全国首笔、全省首笔的碳汇金融产品,正探索引入绿氢、能源岛、海藻场固碳等新技术新业态,有序推进碳汇交易,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全面做强零碳经济。

一条鱼让蓝色粮仓更丰盈

向深海驶去,蔚蓝的海面上,一座座大型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映入眼帘:粗大的圆形钢柱直插海底,平台上钢架纵横,顶部托着几间白色房子,宛如一个个“海中城堡”。记者跟随工作人员,顺着楼梯层层攀爬,穿过条条走廊,切身感受到网箱之大。

在长岛南隍城海洋牧场示范区,借助深达30余米的大型深远海智能网箱,这样面积的水域可形成养殖水体9.4万立方米,平台搭载了智能监测、自动投喂、自动洗网等设备,可以让鱼群在类野生环境中生长,每年渔获量可达1000吨。

2020年以来,南隍城乡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积极落实烟台“百箱计划”。2021年,亚洲第一个单体最大的网箱落户长岛。目前,共有8座“经海系列”网箱平台坐落于南隍城海域。

海洋经济由近海走向深远海、向装备化智慧化绿色化转型,是建设国际零碳岛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岛之美”的产业支撑。

2023年底,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获批成立,成为中国首个主体范围在海洋、主导产业在海洋的海上经济开发区。

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为何选择长岛?

长岛自然条件优越,拥有187.8公里海岸线、3541平方公里海域,水深流大、气候温和,不易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适合大规模布设深远海养殖设施。

长岛海洋资源丰富,盛产600多种鱼虾蟹贝藻,拥有上百种浮游、底栖生物,饵料资源充足,是天然深远海养殖牧场,被誉为中国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

长岛拥有151个岛屿,园区周边任何方位都有邻近岛屿提供码头停靠、物料运输、物资补给、应急避险等服务,具备完整的岛链支撑。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坚持以园区化、产业化、项目化思维发展海洋经济,获批全省首批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一年多时间,一个个“突破”、一件件“首创”,见证了“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的成长。

深耕蓝色国土,打造蓝色粮仓。预计到2035年,长岛深远海养殖网箱将会增加到50座,在核心区实现水产品产量1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60亿元;在拓展区实现水产品产量27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50亿元。养殖、加工、旅游三业统筹,从一条鱼到一条链,耕海牧渔融合发展,长岛让蓝色粮仓更加丰盈。

相关文章

沿着海岸看中国·烟台篇|踏浪零碳 逐梦深蓝
2025-05-22 09:21:00
走进生态龙江,AI上自然风光!
2025-05-05 17:54:00
惠来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绿色农业”
2025-05-03 12:10:00
组图 | 在湘江欢乐海洋公园,看“人鱼”出海巡游
2025-05-02 17:23:00
开启试运营!灵山岛新码头迎来首个旅游旺季
2025-05-01 18: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