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假的天数计算主要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以及各省市的相关条例。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基础产假
一般情况下,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产后休息75天。
难产情况
如果生育过程中出现难产(如剖宫产或使用产钳、胎吸助产),则产假增加15天。
多胞胎生育
每多生育1个婴儿,产假增加15天。
产前假
女职工怀孕七个月以上,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以请产前假两个半月。但这期间的工资按本人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发给。
生育延长假
2021年起,生育延长假由30天延长至60天,新增的30天产假没有生育津贴,由单位按津贴待遇标准支付工资。
流产情况
妊娠三个月内自然流产或子宫外孕者,给予产假30天;妊娠三个月以上、七个月以下自然流产者,给予产假45天。
生育津贴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具体计算方式有两种:
按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生育津贴 = 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 30 × 产假天数。
按职工生育当月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的实际缴费人均缴费基数计算:生育津贴 = 支付期限 × 日津贴(职工生育当月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的实际缴费人均缴费基数 ÷ 30天)。
地方规定
不同省市对于产假天数和生育假天数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四川地区符合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的生育假(产假)的基础上增加生育假(产假)60日。
建议
提前规划:了解所在省市的具体规定,合理安排产假和产前假,确保休假期间工资和福利不受影响。
咨询单位:与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沟通,明确产假期间工资发放和生育津贴的具体计算方式。
保留证据:保留所有相关的休假申请、审批记录和工资发放凭证,以备后续可能出现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