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地处北纬33°04'~33°37',东经112°38'~113°24'之间。南北宽61公里,东西长72公里。北、东北与鲁山县、叶县为邻,东、东南与舞钢、泌阳县接壤,南和社旗县、宛城区毗连,西、西北与南召县相邻,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
有4062个自然村,21个集镇,有汉、回、蒙古、苗、彝、壮、满、侗、白、傈僳、纳西、藏、维吾尔13个民族。县城位于县境中部,西依堵水,东临郑南公路,潘河穿城而过,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由新、老城区构成。有主街道20条,居民38868人。有全民、集体业企业,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2188个。距郑州市202公里,距南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南阳市52公里。
县境处于南阳盆地与华北平原,伏牛山与桐柏山的分界线上,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形兼有。
北部、西北部、东南部及东部为山区,面积119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7.1%,有大、小山峰79座,最高峰七峰山海拔768.3米;
南部、西南和东北部为平原区,面积78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0.7%;山地与平原区之间为丘陵、垄岗过渡地带,面积56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2.2%。
全境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4℃,大于等于10℃的积温4686.3℃,日照年均2088.6小时,无霜期222天,年平均降水量803.3毫米,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平均19.2%。县境北、东北、东部风多风大,同黄河故道、豫东平原并称全省三大风区。
全县气候的特点是:春暖多变大风多,夏热雨大多旱涝,秋凉风少日照足,冬长轻寒风雪少。
县内河流以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的分水岭为界,分属两大水系,有河流70余条。
北部、东部为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干江河、澧河、澎河,境内流域面积1427平方公里。
南部、西部为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潘河、赵河,境内流域面积1115平方公里。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土地面积381.2万亩,由黄棕壤土、砂姜黑土、潮土3个土类、7个亚类、14个土属构成,黄棕壤土类占92.9%。耕地194.6万亩,其中水田0.4万亩,水浇地24万亩。
疏林草坡45.7万亩,林地65.8万亩,城镇、村庄、道路占地33.1万亩,河、沟、渠、库、塘29.7万亩。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萤石、石英、石棉、铅、锌、金、银等20多种。其中:萤石地质储量500万吨,氟化钙含量44~95%;滑石5000万吨,品位30~50%;金红石100万吨;铅锌138万吨,品位1~1.33%。
植物资源有木本植物57科、180种,草本植物105种,林木覆盖率为19.4%。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豌豆、蚕豆、扁豆、玉米、红薯、大豆、高粱、谷子、稻谷、绿豆、豇豆、棉花、烟叶、芝麻、花生、油菜、麻类、蔬菜等;
用材树种有樽树(臭椿)、泡桐、刺槐、苦棟、榆、毛白杨、柳、楸、国槐、小叶杨、麻栎、栓皮栎、化香、侧柏、合欢、沙兰杨、大官杨、加杨、悬铃木、油松、栓皮栎、马尾松、黑松、火炬松、火杉、柳杉、川棟等;
经济林树种有20科、74种,其中果实可作油脂、淀粉、化工原料的树种有油桐、核桃、乌柏、板栗、漆树等,果树有大枣、柿、苹果、梨、桃、杏、李梅、樱桃、石榴、葡萄、猕猴桃、山楂等;
药用植物有白芍、生地、血参、桔梗、黄连、薄荷、苡米、二花、白芨、连翘、千里光、华山参、龙胆草、黄岑、柴胡、益母草、麦冬、半夏、山楂、仙鹤草等330种。
野生动物有哺乳类17种,鸟类35种,爬行类6种,两栖类2种,鱼类23种,狼、獐、黄鼬、松鼠、野猪、野兔、狐狸、獾、麻雀、乌鸦、喜鹊、燕、鲤、鲢、鲫、鲂、鳝、龟、鳖、虾等多见。
饲养动物有黄牛、水牛、马、驴、骡、猪、羊、鸡、鸭、鹅、狗、兔等,为南阳黄牛、小尾寒羊、生猪生产基地县和预备县。
水资源总量为10.12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最大蓄水量1.04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总蓄量9.48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为7.76亿立方米。有自然水面5.7万亩,可供养殖水面1.9万亩。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有文化遗址13处,有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佛沟摩崖造像、三国古战场火烧博望遗址、普严寺、杜凤瑞纪念馆、扳倒井、光武庙等文物保护单位和七峰并峙、黑龙泉百泉翻涌等自然景观。
著名土特产品有独树黄石砚、广阳大枣、裕丹参、红果、作丝、作丝地毯、泥岗苇席、马道烟花、烧麦、缸炉、博望锅盔、二郎庙"三粉"、萤石、滑石、胡辣汤等。
县境古为豫州之域,西周初为、申地。东周属楚,置外县。楚文王时于方城山(今小顶山)修筑长城,曰"方城",以守卫北境,方城县由此而得名。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阳城县。西汉,改为堵阳县。新时复名阳城县,属前队。东汉,复名堵阳县。魏、晋因之。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堵阳县为赭阳县。南朝齐置北襄城郡(治所今县城),方城县属之。北魏改北襄城郡为襄城郡,增置建城郡,领赭阳、北方城二县。孝昌年间,置北南阳郡(治所北平,今二郎庙乡李岗村西),领北平、白水二县。
南朝梁置赭阳郡。东魏复置建城郡,并置建城县。北齐废建城郡、建城县,置赭阳县。西魏置方城县,又置襄邑郡。北周置襄城郡,领方城、叶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襄城郡,方城县属蒙州,九年,改北平为真昌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北澧州,领方城、真昌二县;贞观元年(627年)省真昌入方城县;八年,改北澧州为鲁州,次年废鲁州,方城县属唐州。
五代(907~960年),仍名方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废县为镇,入南阳县;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方城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正月,以方城为倚郭置裕州,领方城、舞阳、叶县三县。元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方城县入州治。清雍正中,裕州不领县。
民国2年(1913年),废裕州复置方城县,属南阳府;民国21年,方城县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11月,方城解放,属豫陕鄂区第七专署;1948年6月属豫西区第二专署;
1949年3月,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68年后,属南阳地区。1985年底,全县划为城关镇和赵河、博望、券桥、柳河、广店、清河、四里店、拐河、杨集、独树、杨楼、小史店、古庄店、二郎庙14个乡。辖529个村民委员会,103个街道委员会,5003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
方城古为九塞之一,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楚沿北部山脉修筑长城,设关。秦末,刘邦率军取宛,战于阳城东郭。刘秀平定诸藩,率军取堵阳。
东汉末年,刘备火烧博望,以拒曹兵。南北朝时,齐魏于此对峙三年,数次激战于堵阳。宋金时期,因地处结合部,宋、金、蒙古数次战于境内。
明初,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征伐固守白泉寨之郭云。明末,李自成三次攻占裕州,建立农民政权。清代白莲教、太平年、捻军等多次围攻裕州。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军总司令樊钟秀率部追击北洋军于方城,激战五昼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方城,在七里岗击败围追堵截之敌,胜利西进。解放战争时期,伏牛山东麓战役自方城拉开序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大军会师中原后,一度为中原局、中原军区所在地,先后在境内召开四次重要会议,部署老襄战役、郑州战役和整党整军。
方城人民具有抗暴政、反封建的光荣传统。秦末,阳城人陈胜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明末,裕州人张五、李好、张杨、吴可训先后在裕州起义,李好率众万人从李自成。清代,李太春、汪明、侯六、韩八千岁、范改成和李义等先后据角子山活动于数十州、县,屡败清兵。
民国20年(1931年)春,中共宛东区委书记刘毅然奉命到方城县开辟工作,
在陌陂(时归方城县辖)建第一个党支部。民国27年建中共方城区委会,同年改建为县委。方城人民在中共方城地方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反对帝、官、封的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在公路沿线炸桥梁、割电线,抗击日军,利用统战关系,粉碎县当局反共阴谋。1947年11月6日,陈(赓)谢(富治)兵团解放方城,中共方城县委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筹粮支前,恢复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逐步安居乐业。